搶抓機遇跨越“數字鴻溝”
隨著大數據、云技術、物聯網等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興起,全球產業競爭將從“渠道為王”轉向“數據為王”。如果在這一輪新興產業革命中我們錯失機遇,將再次跌落“數據鴻溝”,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百貨業誕生和連鎖超市擴張被業界稱為商業流通史的第一、第二次革命。專家認為,近20年來,電子商務深刻地改變了流通、生產方式,正在引領全球第三次流通革命。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我國電子商務基本與歐美同時起步并經歷了快速發展。2012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8.1萬億元,網絡零售額1.3萬億元,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電子商務對于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缺少突破口“提升國際渠道控制力、話語權沒有好抓手”等轉型困境,可能提供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對于我國搶占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主動權具有深遠影響。
第一,電子商務能大大減少流通環節,有效解決我國小生產、大市場導致的流通成本高、價格波動大等弊端。我國最大的B2C電商京東商城,通過先進的物流配送系統,基本實現了貨物的兩次流動—從工廠到物流倉儲中心,再到消費者家門。2012年,京東物流成本占銷售額的6%左右。
第二,電子商務對拉動內需起到“井噴”效應,中國可借此加快向消費型經濟體轉變。知名咨詢機構麥肯錫調查發現,我國網絡零售額中約60%的網上消費取代線下零售,其余的40%則是如果沒有網購就不會發生的新增消費。這種消費現象在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在三四線城市占近60%。
第三,電子商務帶動軟件開發、客服、物流配送、支付等服務業體系高速發展,成為社會就業的海量吸納器。目前電子商務每年直接及間接創造的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個,到2015年這一數據將增至3000萬人。
電商競爭具備三大優勢
電子商務的跨越式、革命性特征使得我國可以借“蛙跳效應”實現快速發展。中國發展電子商務具有國情優勢、人口優勢、產業優勢,是我國可以實現“先發先至”的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之一。
首先,中國傳統流通體系的不健全,使得電商的比較優勢日益突出,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的契機。歐美國家傳統商業體系高度成熟,電商無法成為主流的流通方式。美國網絡零售前十強中有8家是傳統零售企業運營的B2C網站(如沃爾瑪),而中國B2C前十強中只有蘇寧易購來自傳統企業,其余9家均是純電商企業。目前,全球排名前25位的互聯網企業中,美國占14家,中國占6家,已初步形成中美兩強爭霸的格局。
其次,中國“人口紅利”和廣闊的低級別城市市場空白,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中國有望在內需沃土上誕生自己的世界級商業“巨鱷”。
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在與亞馬遜、eBAY等國際電商巨頭的競爭中取得了明顯優勢,預計2019年阿里巴巴年銷售額將超過10萬億元,超過沃爾瑪。借助網絡的無邊界性,中國電商企業有可能打破傳統商業的藩籬,真正“走出去”成為世界級的商業巨頭。京東商城去年開通了巴黎、紐約等35個海外城市的銷售配送,單日銷售額最高達到100萬元,并保持高速增長。
第三,中國小生產、大市場的傳統劣勢,在電子商務帶動下可能會轉化為競爭優勢,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大數據引導下的電子商務可以實現個性化生產的C2B模式。在淘寶上,大量設計師品牌崛起,很多店鋪從“進貨賣貨”賺差價轉向自建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完成蛻變升級的過程。以淘寶女裝為例,原創服飾成交占女裝總市場份額的比例從2009年的13%迅速攀升至2011年的40%。中國電商正在逐漸由規模化、同質化的“降價競爭”,轉向個性化、高附加值的“提價競爭”。
責任編輯:張小翠
上一頁12下一頁在本頁顯示剩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