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最新統計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受整車業低迷和原材料等成本上升的影響,利潤出現了10年來的首次下降。有關研究表明,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高額利潤將一去不返,今后將向微利方向發展。
筆者認為,汽車零部件業走向“微利時代”有4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整車業轉嫁成本,導致零部件企業利潤銳減。近年來,整車企業為擴大規模,刺激消費,大打價格戰。大部分零部件企業為此受到嚴重影響,因為整車企業將降價的部分成本轉嫁給與之配套的零部件企業。據了解,從去年起,一些整車企業宣布下調部分車型零配件價格,常用易損零配件平均降幅近21%,其中最高降幅達50%。盡管零部件企業紛紛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補救,但空前的降價壓力還是令相關零部件企業防不勝防。
二是零部件企業相互壓價,自我減少利潤。一般而言,整車企業和主機廠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有1-3家甚至3-4家配件供應商。從去年以來,一些零部件企業為了擴大自身的市場份額,在拼技術、質量、品牌和售后服務的同時,開始相互壓價爭市場,一旦哪家稍有缺陷,其對手就采取各種手段擠壓打擊。這樣,必然導致競爭企業各自的利潤都有所降低。
三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擠占了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空間。近年來,用于汽車生產的各種原材料大幅上漲,加重了整車業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成本負擔。其中,作為汽車制造的主要原材料,鋼鐵漲價對汽車業的影響最大。盡管近期鋼材價格有所回落,壓力有所減輕,但其長遠影響是深刻的。尤其是零部件生產企業在主機廠降價和原材料漲價的雙重夾擊下受到重創,很多企業反映,今年以來其利潤已所剩無幾。
四是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紛紛擠占市場份額,使本土零部件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增大,利潤減少。近年來,許多有影響的國際汽車零部件集團憑借先進的技術、質量、品牌和售后服務,紛紛進入國內各大整車和主機廠的供應鏈,不惜一切代價搶占市場份額,并逐步實現本土化。目前,全球排名前20位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幾乎都已在北京或上海設立了辦事處或投資控股機構,如德爾福公司已在中國建立了15家合資企業,生產制造100多種汽車零部件和系統,成為中國市場實力最強的汽車零部件集團之一。這些跨國巨頭紛紛進軍中國市場,或合資合作或獨資設點,來勢兇猛。對于本土的零部件企業而言,與國際巨頭們同臺競技,由于技術、管理等方面難敵對手,目前整體上處于弱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整車業的壓價、行業之間的自我降價、原材料漲價、國際巨頭的沖擊,都給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隨著競爭的加劇,產業群高度集中,規模不斷擴大,未來汽車零部件企業只能靠量的增大來獲取微利,一批規模小技術力量弱、沒有品牌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將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