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從歐盟委員會2013年6月4日宣布,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后,引起了國內強烈反響。痛定思痛、認真分析,至今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出...
自從歐盟委員會2013年6月4日宣布,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后,引起了國內強烈反響。痛定思痛、認真分析,至今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出現了許多關于此事的分析文章。回顧這10年歷程,提出了寶貴建議。其中也有不同觀點甚至爭論。為了讓大家了解全局,現把這些議論簡要匯編如下。(一) 歐盟委員會的“雙反”調查
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約10%出口到美國,約80%出口到歐洲,余下的才是國內需求。
2011年10月,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商Solar World要求對中國75家企業展開“雙反”調查。2012年5月,美國商務部初裁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2012年9月,歐盟啟動針對中國輸歐光伏產業反傾銷調查,但并未就中國輸歐光伏產業提出反補貼調查。2012年10月,歐盟提交針對中國輸歐光伏產業反補貼調查請求。
2013年5月15日歐盟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會議上征求所有歐盟國家貿易專員的意見,并在6月4日宣布,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6日前公布初裁結果,12月公布終裁決定。
歐洲市場去年光伏產品裝機量占到全球的六成,而中資企業已獲取歐洲市場超過80%的市場份額,2011年中國企業對歐盟出口的光伏產品的價值達210億歐元。如今中國光伏業已連續六個季度全行業虧損。
在歐美兩大市場接連受阻后,專家指出,若被課以高關稅,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就沒有競爭力,而且歐盟“雙反”調查涉及電池、組件等多個生產環節,中資企業無法規避,只能另尋出路,或將轉戰國內本土市場、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以及金磚國家這些新的市場。
(二) 中國光伏產業的現狀和問題
1.光伏發電的興起
太陽能的利用是21世紀各國高度重視的一項新興產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逐漸枯竭。而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清潔無污染的新能源。相對于水能和風能,太陽能更節能環保,可以利用的地區范圍更廣,所以各國都出臺政策鼓勵,并大力支持與發展太陽能發電——光伏產業。
2.只重出口不重國內
有這樣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國也把發展光伏產業列為重點發展對象。采取原料、設備大多進口、應用國外的技術,以規模壓低成本,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再將成品賣到國外的路線,占領了歐洲和美國市場。連續3年成為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第一大國。近五年中國光伏產業占全球市場六成以上。國內“光伏基地”遍地開花。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有300個城市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光伏產業基地超過100個。2009年中國內地多晶硅產量超過了兩萬噸,太陽能電池產量超過了4000兆瓦。
從產業鏈發展而言,處于上游的硅原料,90%在國外,處于下游的系統集成商、運營商等,90%也在國外,國內發達的是做組件、逆變器、支架等制造業的中游。
地方政府對啟動國內市場需求方面重視不夠。由于國內市場需求明顯不足,一味地鼓勵產能擴張,只會加劇供求矛盾。擴大國內需求,培育國內市場,只要市場潛力大、需求增長快,企業自己就會去改進技術、提高質量、調整產量。目前對于中國光伏產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國內市場的發展。
3.只重利潤不重技術
10年大躍進式的發展,靠的是是利潤驅動,而不是靠科技創新來占領市場。國內企業的對國際市場過分依賴。技術瓶頸已嚴重制約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例如:光伏產業主要有兩大技術路線:晶硅太陽能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前者已能大量生產。而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技術遠遠落后國外,還在初期階段。
又如:多晶硅料制備方面我國只掌握了西門子法,先進的冷氫化工藝還未完全掌握。該工藝為低能耗、高產量、實現閉環生產,做到廢氣系統內消化,為完全閉合的循環生產線。
4.國外市場也不是永遠興旺
近兩年由于國際市場的需求萎縮,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多晶硅和電池組件的價格狂跌讓人始料未及,最終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光伏企業普遍陷入財務困境,中國的光伏產業陷入全行業虧損。所以國際市場的萎縮并不始于歐盟的“雙反”,其信號早就有之。
(三) 中國光伏產業如何突破困境
1.推動行業的去庫存化、去產能化
這幾年大部分光伏企業卻盲目擴張,甚至一些傳統產業的企業對光伏并不了解就盲目進入,造成產能嚴重過剩。
對中國來說,國內的光伏企業需要調整規模,消減產能,讓產能和市場需求相適應。
推動行業的去庫存化、去產能化乃是大勢所趨。如果政府能夠積極穩妥地逐步啟動國內市場,中國的光伏產業在產能消化過程后,有可能實現新的發展。
有分析稱,下半年中國光伏產業過剩現象或大幅緩解。
現在企業產能過剩仍舊很嚴重,超過需求的50%,不過超出部分正在減少。未來兩到三年,或許這一數字將下降到10%-20%,雖然還是無法匹配,但是會合理很多。接下來,市場可能會進入新的一輪周期。
光伏行業的復興是必然,政府、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應對困境,推動以市場競爭為導向的行業整合。具有核心競爭優勢和強大創新能力的企業將會在新光伏時代引領行業發展。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光伏企業關閉產能或者整合可能成為常態。相關人士預計,下半年以及明年,國內光伏產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退出。只有加速整合,減掉一些過剩產能,主流大廠的利潤才能恢復。
2.擺脫過分依賴政府政策與補貼
企業陷入困境,政府對其進行新的政府投資,暫時支撐著國內的光伏企業,但這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政府推行的扶持政策不能太過,否則過猶不及,企業反而會更依賴于扶持政策,產能的消減也將滯緩,不利于光伏產業的發展。
光伏發電能夠做到與火電同價,能夠在國家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也能平價上網,中國的光伏產業才能真正有發展前途。
在補貼水平不斷下降的趨勢下,要想依然有利可圖,光伏組件的價格就必須下降,這就迫使光伏生產企業不得不開展持續的技術創新,并努力實現規模經濟,從而推動了光伏產業生產和應用的良性循環。
光伏產業有了有利于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自然就能不依靠政府補貼擺脫困境,步入新的發展空間。
3.積極轉型開拓國內市場
要徹底解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并網問題。作為新興產業,光伏產業的成長需要新的體制、機制和商業環境。國內光伏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現行的電網運營體制和電費定價模式,反過來增加了光伏發電并網的難度,從而導致發展緩慢。
盡管從去年年底以來,國家電網公司先后兩次發布了支持分布式光伏上網的措施,承諾免費提供接入服務,允許富余電力上網,并且全額收購富余的電量。但目前許多問題比如補貼規模多大為宜、補貼資金如何籌措、電價結算怎么進行、結算周期應該多長等都需要解決。
(四) 克服困難迎接中國光伏產業的美好明天
對于光伏行業的未來,不少人士表示,發展了十多年的光伏產業,在中國本屬于新生事物,如今所面臨的困難在其發展過程中是在所難免的,且換一個角度來說,美國和歐盟的貿易壁壘也加速了行業的“洗牌”,優勝劣汰后生存下來的都是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2013中國(嘉興)太陽能光伏產業年會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廣闊前景,目前遇到的問題和困境是階段性的,應通過完善體制機制、規范產業秩序、擴大內需市場、推動技術創新等措施,在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和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