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常態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要跨過這個‘坎’,創新驅動是關鍵,這個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在1月24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發表...
“新常態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要跨過這個‘坎’,創新驅動是關鍵,這個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在1月24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作如上表述。徐匡迪指出,從國際經驗看,一個經濟體在經歷了一個時期的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經濟減速換擋過程。以日本、韓國為例,都經歷了一個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轉變過程,日本的拐點發生在1969年前后,韓國的拐點發生在1988年前后。如果以這兩個年份為界,前10年和后10年的速度大概是從10%降到6%—7%,日本的增長速度由前10年的10.4%下降到后10年的6.3%,韓國由前十年的10%下降到后10年的7.6%。中國經濟正進入降速換擋期。
中國降速換擋期是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
徐匡迪表示,中國的降速換擋期是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一方面,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乏力。過去30年,我國外貿出口持續高增長,增長率最高時達到40%以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出現了持續下降,2014年外貿出口僅增長4.9%。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明顯減小。另一方面,要素成本上升、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率持續下降。我國勞動成本已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月人均400多元、600多元發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800元和現在的2000多元、3000多元甚至更高。外資進入中國的比較效益明顯減弱。
徐匡迪認為,新常態是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轉型期。他引述曾培炎同志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年會上的話說,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發展方式的轉變,從傳統的“投資驅動”逐步轉換到“創新驅動”。一方面改造“老路”,摒棄以往過度依賴于消耗資源能源等物質投入、不惜環境的高強度投入的增長模式。另一方面開啟“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新拉動,邁向質量提升型的發展新階段。從時間維度上看,新常態指的不是短期一兩年,也不是長期的二三十年,而是一個中期概念。
徐匡迪表示,美國M·波特教授對后發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提了四個階段:首先是要素驅動,其次是投資驅動,第三個階段就是創新驅動,最后是財富驅動。比如中國臺灣,開始時是生產折疊式雨傘等輕工業品,剛改革開放時,我們到蛇口工業區買的折疊雨傘都是臺灣的產品,還生產連褲襪,那時候都生產這種商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成功進行了產業轉型,做“晶圓代工”,“晶圓代工”就是把生產半導體、芯片的圓片大量集中起來,供給全世界的計算機和信息產業制造商,現在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估計這個產業還可以穩定發展20年至30年。
關于創新,約瑟夫·熊彼特技術創新理論已經出現了40年,這個創新理論提出漸進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包括材料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等。最近10年,市場創新最大的特點是從美國的亞馬遜開始的,即從網上買書開始,中國的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實際上就是市場創新,買貨和賣貨的人互不謀面,也不需要超市,大家在網上進行交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C.M.Christensen又提出破壞性創新或者叫顛覆性創新,比如數碼相機的出現,就把柯達的那套系統都顛覆了,膠卷沒有了,不需要沖洗照片了,都存在相機里;再如用激光的光盤來替代錄音帶。
徐匡迪指出,中國制造要向智能制造過渡,必須參與第三次工業革命。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使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居世界前列,鋼鐵、煤炭、紡織、化纖、有色金屬、汽車、消費電子產品等100多項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但也面臨著產能過剩、水平不高和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挑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汽車的產量已是世界第一,銷售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自主品牌的車非常少。大家看到的還是德國的奧迪和大眾、美國的GM、法國的標致。未來20年這個狀況要改變就必須從創新入手,通過創新來改變現有的制造業。未來20年最有潛力從根本上改變制造業的領域包括:一是半導體:從硅材料到化合物材料。二是先進材料:材料基因組工程、綜合計算材料;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務。三是增材制造技術:3D打印;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器官工程等。此外,未來將用物聯網和網絡技術服務來改造制造業,最典型的就是德國的工業4.0計劃。未來10年,工業4.0將通過網絡技術來決定生產制造過程,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
電子商務推動商業業態變化也是一個巨大的創新
“電子商務異軍突起,推動了商業業態的變化,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創新。中國電子商務規模增長非常快,2014年交易額將達14萬億元,C2C的交易額2013年達14551億元。電子商務有望在今后某個時間超過坐商。”徐匡迪說。
徐匡迪表示,發展電子商務要求物流過程實現信息化、網絡化,使物流技術逐步趨于標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中國的網絡零售市場增長速度是全球最高的,年均增長120%,現在是世界第二。電子商務還促使快遞業務飛速發展,中國快遞業2009年的接件量是18.6億件,2010年達到24億件,2011年完成36.7億件,同比增長57%,快遞業務收入完成758億元,同比增長31.9%,2014年全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過120億件。
徐匡迪稱,電商通過網絡滲入金融,正在改變傳統金融的業態。電商涉足的金融業務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運用小微企業在電商平臺的運營數據,為企業提供信貸、擔保。阿里巴巴在網絡平臺上的小賣家依據自身的各項運營數據就能獲得貸款。阿里巴巴3年來累計為22.7萬家店鋪提供了貸款,累計達700億元人民幣。二是面向個人用戶的金融理財產品和信用支付服務。支付寶聯合基金公司推出余額寶業務,為網購群體打通了低門檻購買基金理財的渠道,在一元錢起買、隨時可贖回的技術創新帶動下,上線18天余額寶用戶數就突破250萬個,成為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三是專門面向網絡經濟的金融服務。由阿里巴巴、中國平安、騰訊等公司聯手設立的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籌建中。眾安在線將進行專業網絡財產保險公司試點,給互聯網平臺、電子商務商家、網絡購物消費者等提供服務。
跨過“新常態”這個“坎”需要改革創新
徐匡迪最后總結指出,要保持新常態而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十分不易。宏觀經濟的“換擋減速”并不是“自動滑行”,而是要花大力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難度,要比粗放型高速增長時大得多。要跨過“新常態”這個“坎”,一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制度創新,激發企業創新和人人創業的活力;二是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用網絡科技來蛻變傳統業態,使農業、工業、商業都走上信息化、智能化的“快車道”,實現“彎道超車”,使國民經濟產生一個質的提升。
徐匡迪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人口大國,在新常態下,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和基礎設施還要保持一定的投資,不可以隨便貶低投資拉動的效應,投資拉動不但是對當前有拉動,而且惠及子孫后代。但是一定要精準投資,不能搞浪費的、沒有實效的形象工程。同時要看到,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經濟在新常態下將會繼續并存,比如電子商務,這是高度的信息化產品,但是快遞物流業又是勞動密集的,每一個城市都是幾十萬人在做快遞,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所以在整個新常態階段,在轉變的過程中,投資還是穩定經濟與就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2014年7.4%的GDP增速與2014年三、四季度投資精準發力有密切關系。
徐匡迪表示,在經濟高速發展后,中國的制造業產能過剩也已成為常態。現在中國的工業產品沒有哪一個是不過剩的,如何消化將是新常態階段中非常棘手的問題。要進行產業升級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當然這會涉及到金融業風險和就業問題。總之,在新常態的關鍵時期,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外,處理好這些宏觀經濟的問題,也是穩定我國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