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動力電池、驅動電力、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3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應用……近日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15年發展提出目標。
文件提出,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汽車強國建設。
文件還明確,將深化“三縱三橫”研發布局。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系統。
自2012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已經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該文件銜接了2020年的發展和接續,目的是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在林伯強看來,對比《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新的發展規劃強調以市場主導、創新驅動為主要手段,更多側重于鼓勵技術創新、構建新型產業生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
“規劃是一件好事情,是符合實際的。”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近幾年,得益于國家政策加持,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不過,今年以來,受車市下行和補貼退坡甚至取消等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出現大幅下滑。工信部近日的發文是務實的,可以使整個市場提振信心。
記者注意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94.7萬輛,同比增加10.1%。但自今年7月份以來,新能源汽車已出現連續4個月同比下滑的狀況。據悉,中汽協也已將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由160萬輛下調至140萬輛。那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的目標實現難易度如何?
“2025年銷量占比達到25%的目標有難度,但是也有可能實現。”林伯強說,“之前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良好,經歷了爆發期,按照之前的發展勢頭來看,也可能迎來第二個爆發期,實現該目標也不是沒有可能。未來幾年,關鍵是需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支撐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這是政府需要去做的,基礎設施完善后,消費者有了買車意愿,汽車銷量有了提升,也就有可能達到目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運輸中心主任程世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未來的銷量取決于它的市場競爭力。車企需要加強技術突破與創新,在縮短充電時間和加大續航里程方面來提升競爭力,縮小與傳統汽車在這兩方面的差距,進而提升銷量。
文鳳汽車創始人張志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公布《征求意見稿》來看,該文件從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措施等方面,為2025年銷量25%的目標實現提供了保障。未來市場不斷向上和繁榮發展是一定的。
電動化、網絡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發展潮流和趨勢。在張志勇看來,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成為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也將利好整個行業發展。
“不管怎么發展,把車賣出去才行。”林伯強表示,目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一個主要擔憂就是充電問題,補貼退坡后,應該把這部分補貼轉向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充電樁建設、充電路徑的開發等方面,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繁榮發展。
程世東表示,從新能源車層級的銷量看來,高端車和低端車的銷量降幅較小,說明有市場需求。未來在促進銷量方面,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已經有車的城市家庭中,推廣高端新能源汽車,滿足家庭成員的出行需求;二是在農村中,可以推廣作為代步工具的低端車,滿足小范圍出行需求。
張志勇表示,過去幾年,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通過給予補貼,推動充電設施建設,對產業發展利好。下一步,在政策支持范圍上發力,不限于一二線城市,向縣鄉、農村等地區擴展,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擴大也會有一定幫助。
此外,張志勇認為,在中央政策推動下,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還需要秉持公平競爭原則,在破除地方保護主義、開拓農村市場、各部門協同合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