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6年建造超1634艘船、到2050年再建造2637艘船!面對西方制裁,俄羅斯政府出臺最新造船業發展戰略,將以史無前例的巨額投資大力擴張產能、推進產業自主化。
到2036年建造1637艘船!俄羅斯巨資振興造船業
近日,俄羅斯總理米哈伊爾·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闡述了造船業發展更新戰略,旨在應對西方制裁和限制帶來的影響,落實總統普京提出的發展目標。除了國家船隊的擴張與現代化建設外,關鍵目標之一還包括發展國內船用設備制造能力,建立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米舒斯京強調:“自2025年起,我們已經大幅增加了對造船和相關配套設備制造與采購的支持。未來6年,我們將為此投入超過5000億盧布(約合人民幣448.68億元)的聯邦資金,這是造船業史無前例的撥款規模。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將來自新設立的國家科技領導力項目‘交通流動性的產業支持(Industrial Support for Transport Mobility)’。”
俄羅斯政府將重點支持北海航線的貨運能力建設,同時建立俄羅斯與友好國家之間的物流通道。此外,內河航運發展與河流旅游拓展也被納入重點支持范疇。
米舒斯京稱,該發展戰略文件已制定并獲批準,將執行至2050年。為了實現這一系列宏偉計劃,米舒斯京表示,俄羅斯必須建造新船廠、擴大現有產能,并開展研發活動以吸引投資者,消除過多的行政壁壘。
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丹尼斯·曼圖羅夫(Denis Manturov)提供了更具體的細節。他指出,俄羅斯必須逐步淘汰目前正在服役的1970年代至1980年代建造的老舊船舶。戰略規劃要求到2036年建造1637艘船,其中713艘新船將在2025至2030年間完成建造,具體包括279艘漁船、122艘遠洋船舶、51艘北海航線運輸船、251艘河海運輸船、541艘輔助與服務船舶、375艘客船及18艘破冰船。
2037至2050年,俄羅斯計劃再建造2634艘船舶,涵蓋465艘漁船、200余艘海運船舶、近90艘北海航線運輸船、600多艘客船,以及876艘輔助船舶和29艘破冰船等。
交付量需暴增10倍?俄羅斯現有造船產能嚴重不足
俄羅斯的目標與其現有造船產能相距甚遠。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截至4月1日,俄羅斯船企現有手持訂單僅有70艘160萬載重噸,包括4艘阿芙拉型油船、3艘靈便型油船、7艘LNG船、10艘海工船和46艘其他船舶。在全球現有3.717億載重噸手持訂單中,俄羅斯船企占比僅有0.4%。
就交付量而言,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俄羅斯船企去年交付的新船總計10艘約12.6萬載重噸,俄羅斯船企交付量最高的年份是在2020年,當年交付量共計24艘約28.5萬載重噸。在2014年至2024年間,俄羅斯船企總計交付了156艘船。相較之下,俄羅斯政府提出的到2036年建造超1600艘船的目標,幾乎是現有交付量的10倍以上。
曼圖羅夫表示:“在多數關鍵領域,我們已建立起較為堅實的基礎,為提高產能奠定了條件。但要實現既定目標,突破行業內的結構性障礙至關重要,這也正是本次戰略的核心目的。其中包括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通過建設新船廠等方式解決產能瓶頸。同時,我們還必須顯著提高民用船舶的批量化建造比例,以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按照俄羅斯的規劃,到2036年俄羅斯現有的造船設施利用率預計將增長到61%,2050年將達到73%。俄羅斯的另一個目標是通過發展本國的船舶部件設備來取代外國進口,到2036年俄羅斯50%的船舶部件設備將在俄羅斯生產,到205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增加到80%。
曼圖羅夫稱,當然,履行國家國防訂單仍然是俄羅斯造船企業的首要任務。目前,俄羅斯政府正在制定到2050年的海軍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文件的實施必須確保造船廠民用與軍用造船需求之間的協調統籌。
據了解,俄羅斯政府的海軍發展戰略包括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具體建造計劃,以及未來10年投資8.4萬億盧布(約合人民幣7537.79億元)用于建造海軍新型艦艇的詳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