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了光伏行業制造業企業座談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主持,14家光伏行業企業及光伏行業協會負責人圍繞企業生產經營、科技創新、市場競爭、行業生態建設等方面進行交流,介紹企業基本情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筆者獲悉,光伏四大產業鏈公司掌門人悉數到場。有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協鑫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共山、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TCL中環董事長李東生、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晶澳科技執行總裁楊愛青,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執行秘書長劉譯陽等。
這場座談會的核心無疑是: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
李樂成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堅決落實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關于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決策部署,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李樂成認為,行業協會要發揮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合力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李樂成還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加大宏觀引導和行業治理,強化標準引領和服務保障,持續幫助企業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為推動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最近光伏反內卷聲音持續高漲,是否意味著一場“光伏供給側革命”即將拉開帷幕?
重磅官媒輪番發聲
2024全年及2025一季度,光伏主產業鏈在A/H股上市公司合計凈虧損近800億元,幾乎吞噬了過去三年的利潤,激進價格內戰是行業雪崩的導火索。
6月30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官微最近發布題為《一錘定音!——破“卷”三軸聯動:政府引路、行業自律、企業求變》的文章并表示,未來協會將一如既往地助力行業自律與技術升維雙軌并進,實現“優質優價”取代“劣幣驅逐良幣”,共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盡快掙脫內卷枷鎖。
但不能忽略的是,除了企業盲目擴產,地方政府過度干預導致“僵尸產能”堆積,拖慢行業出清節奏也是內卷背后的核心推手。
6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評論文章——《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該文明確表示,“內卷”之下,競爭失去節制,市場機制受到扭曲,給高質量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
文章明確點名“地方政府”為光伏內卷推波助瀾。“有部分地方政績觀錯位的影響。有的地方盲目追風口、鋪攤子、上項目,導致重復建設、產能增加;有的地方搞起“補貼競賽”、打造“政策洼地”,制約了市場作用的有效發揮,導致資源錯配;還有的地方對困難企業不當干預,造成低效產能、落后產能難以退出,加劇了惡性競爭。”
7月1日《求實》雜志刊發《深刻認識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一文同樣點出了政府的缺位越位行為:
“有的地方政績考核機制不完善,導致政績觀、發展觀錯位,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增長而搞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惡性比拼招商引資政策等,妨礙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市場出清機制不健全,由于破產重整制度不完善,加上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干預,導致一些本該淘汰的落后和過剩產能不能及時退出,部分企業“活不好、死不了”,影響了產業重組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正如蘭小歡在《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一書中對光伏產業的分析:“若地方政府保護本地企業,哪怕是低效率的“僵尸企業”也要不斷輸血和挽救,做不到“劣汰”,競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導致資源的錯配和浪費。
這是很多經濟學家反對產業政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我國地方政府有強烈的“大項目”偏好,會刺激企業擴張投資。企業一旦做大,就涉及就業、穩定和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容易破產重組。這在曾經的光伏巨頭—江西賽維的破產重整案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也指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完善市場出清機制,堅持依靠市場機制鼓勵企業縱向整合與橫向兼并,提高有關產業集中度,推動市場有效出清對光伏行業至關重要。
反內卷的必然代價:出清與退場
7月1日,安徽柯仕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向江蘇常州市金壇區人民法院申請對環宇光伏科技(常州)有限公司進行破產清算,又一名玩家在光伏行業洗牌中出局。
據《南華早報》統計,今年1–6月,中國光伏產業鏈已有50余家主體被遞交破產申請,也有行業媒體統計,5月25日至6月25日,又有18家光伏企業破產離場,凸顯價格戰與產能過剩的壓力。
資本市場的肅殺氣息也在擴散,更多企業正排隊申請重整或退市。浙江棒杰光伏板塊逾期貸款超9.7億元,*ST嘉寓、*ST沐邦、*ST旭藍與*ST綠康等跨界者們的“光伏+”故事也畫上句點。
聰明的企業如麥迪科技去年果斷剝離光伏資產(出售綿陽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減負提效。7月2日發布的2025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凈利潤2,500–2,700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7,633.52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前有硅料收儲挺價小作業,后又國內十大光伏玻璃廠商決定集體減產30%,行業和企業自律逐漸發揮實質性作用。
近日硅料協會發布報告稱:本年度上半年陸續停產的企業達到4家,2024年以來停產企業數量累計達9家,長期虧損的重壓之下,本周,市場積極信號疊加供需趨緩,推動多晶硅價格試探性理性上漲。
政策信號陸續釋放,光伏板塊迎來大漲,行業似乎看到了曙光。7月2日通威股份、億晶光電、雙良節能、凱盛新能、賽伍技術、福萊特、等近十只成分股封漲停板,大全能源漲幅超過15%,東方日升羅能源(688717.SH)股價漲超10%,愛旭股份、晶澳股價收漲超過7%。
這說明把無序“價格戰”式的“內卷”拉回到創新驅動、價值競爭的正軌,才能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過剩產能退出、低價策略受限,頭部企業將更依賴技術差異化和全球化市場,行業有望觸底反彈。